You Make Kids Dreamless OR Hopeful 聽說,「最近的孩子,沒有夢想。」但事實真是如此嗎? 低年級孩子喜歡講自己的夢想,比如「以後我想成為太空人」、「以後我要當醫生」等等。但到了五、六年級,孩子反而會說:「醫生、律師、科學家、政治家、太空人……,都是非常優秀的人才做得到,我這麼平凡,怎麼可能有特別的成就?」 大人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前途 太多家長平常在家裡,講話就是「工作好累」、「薪水好少」、「好忙」等等不滿。孩子常常聽到這類抱怨,當然也會對人生失去信心,不敢懷抱夢與理想。更糟糕的是,受到電視節目等媒體不斷傳遞拜金思想,「有錢才是大哥」、「」有錢才算勝利的訊息,影響所及,到處可見貪圖富裕的青少年男女誤入歧途,有的援交,有的偷竊甚至搶劫。社會風氣變得浮華、不實在,腳踏實地、認真工作的人越來越少。 就教育而言,沒辦法讓孩子作夢,是最大的問題。我們不能一成不變用老方法教育孩子,繼續壓抑他們的個性,妨礙其發展。如果我們這麼做,這個國家勢必沒有希望,社會也會死氣沉沉。成功的教育方法絕非死背與填鴨,關鍵在於是否能應用豐富的知識,把它轉換成智慧。如果我們希望社會國家有希望,前提便是,我們的孩子必須對將來抱持期待與夢想。有夢才能產生決心與行動。因此,提供能讓孩子作夢、敢作夢的環境,絕對是大人無可避免的責任。 推孩子一把,幫助孩子前進的方法 大人忙碌的時候很容易健忘,雖然鼓勵孩子「你一定會進步」或「下一次希望能達到八十分」,卻沒有進一步追蹤、確認孩子有在朝目標前進。孩子通常希望獲得父母親與老師的支持與關懷,如果父母親與老師忽視、不在乎,孩子會很失望。有這種狀況,即使嘴巴上鼓勵孩子,孩子也未必接受。在孩子開始行動之前,請在大人與孩子之間架起「愛的橋樑」,藉由愛的橋樑輸送你的關懷與支持,孩子就會產生自信,更有勇氣往前邁進。當然,有時孩子會鬆懈,看起來有點懶惰,心急的父母親可能會立刻責備:「為什麼不動了!」、「要好好努力啊!」但這樣做反而會讓孩子心慌。所以,父母親最好換個方式問:「發生什麼事情了?」、「需要爸爸媽媽幫忙嗎?」之類開放性問題,展現對孩子的支持。而且,不妨設定階段性目標,只要孩子達到,就給予稱讚、鼓勵。 然後,為了讓孩子對未來更有信心,不妨和孩子討論「成功的條件是什麼」、「如何成功」等話題,這方面大人有更多經驗,孩子會希望從中學習。和孩子做這方面討論,可讓他們理解長輩過去的狀況,有哪些可以參考學習或者用來解決以後會遇到的問題。比較急性子的家長,不妨在孩子開始行動之前先告訴他:「爸爸媽媽會在一旁守護你。」或:「爸爸會一個禮拜不講話,默默看著你行動。如果你放鬆、偷懶或者退步了,爸爸應該怎樣提醒你?」此時,也許孩子會主動說:「如果我懶惰,請爸爸提醒我,罵我也沒關係。」或者:「如果我犯錯,請告訴我。」 誠懇地面對孩子,讓他知道你在關心他 但事實不然。被父母親叫去指責,處於弱勢的孩子只好表達歉意,但內心呢?真的打自心底接受父母親的教誨了嗎?近來傳出越來越多孩子「反擊」父母親的例子,甚至對父母親暴力相向,造成「家庭暴力」的問題。專家學者研究之後認為,孩子會對父母親施暴,原因可能來自於父母親對孩子的暴力。也就是說,孩子不過是反彈、有樣學樣而已。另外,孩子面對父母親而感到無助時,除了前述暴力攻擊之外,有時也會亂砸東西、哭叫或拚命反駁、揍其他小孩等等。 總而言之,除非孩子願意坐下來、誠心聽你講話,否則父母親的說教不只沒有用,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。所以,父母親有話要對孩子講,應該先讓孩子知道,父母親的出發點是好的,關心他才這樣說。如此,孩子就比較不會恐慌或害怕,更能開放自己,接受父母親意見。 摘錄自《聰明是教出來的》 |
- Jun 01 Fri 2007 07:40
你和孩子的溝通狀況還好嗎 ?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