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在護理界,驚聞兩位臨床護理精英,年僅30餘歲,正值人生的壯年期,卻分別於下班後趕交醫院所需之評鑑資料,於午夜時分猝死於電腦桌前,來不及向親人道別,更來不及為人生寫下註解,留下稚兒幼女,以及措手不及的伴侶,撒手而去,目睹此情此景令人唏噓不已!照理說,醫護人員應對健康問題最敏感,也最熟悉醫療保健的知識,何以仍無法預防過勞死的侵襲?足見此問題的嚴重性,值得今日的工作族群重視。

過勞死這個名詞源自日本,近15年才被醫界正式命名。意旨年輕者於承受極度的心理與生理的壓力負荷下,突然發生心臟、血管與腦血管病變,在缺乏即時休息與營養補充下,導致細胞快速老化,當以上負荷超過身體一定限度時,致使生理機能崩潰而急速致死。此現象於日本醫界提出後,已成為職場中的隱性殺手,據世界衛生組織相關研究顯示:過勞死之案例中,多在20~45歲間的壯年期,男性多於女性。

近年來,在競爭壓力日趨嚴重的台灣職場,各企業均有裁員的動作,致使工作者須分擔原本同仁的工作量,致使工作時間明顯延長。在台灣,人們普遍認為「要成功必須勤奮工作」,加上工作與生活無法切割,因不懂得如何調配生活與休閒,或忽視身體所發出的危險警訊,過勞死之案例時有所聞;例如:高科技產業中的年輕工程師、急於升等的大學年輕教授、勤務過多的警察或醫護工作者等均有許多案例提出,以上猝死者雖職業不同,但工作型態卻極為類似,都是工時長、壓力大,以及工作時間不規律的工作型態。

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最近公布全球最具競爭國家的報告中指出:台灣勞動力人口每年工作時數達2282小時,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也是工作時數最長的國家。足見台灣於創造經濟奇蹟下,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。如:積勞成疾、心臟病患日增、離婚率快速上升、人際關係緊張與親子關係疏離等。現今工作族若要預防過勞死的侵襲,須重視以下建議:

(1)確認自己是否為過勞死的高危險群?如:超時工作者(每周工作須超過60小時以上)、工作時間不規則、進餐時間不固定、假日常須加班、長期睡眠不足、近期職務調動或升遷、易緊張者或幾乎無休閒活動與嗜好者。

(2)確認是否出現以下過勞死之警訊,如:頭痛、胸悶、食慾不振、記憶力減退、頸部與肩部強直性發麻、異常性脫髮、腸胃功能障礙、易躁與易怒、易疲勞、失眠、體重急遽改變、肌肉痠痛、憂鬱、常抱怨疲憊與工作不順利、肝功能異常等。以上警訊代表自主神經、腸胃、神經傳導與免疫系統失衡,爆發腦與心血管病變的機率較常人大增。

(3)在打拚工作績效之餘,多傾聽身體的聲音、定期作健康檢查。重視飲食與營養攝取量,多找時間休息、培養運動與休閒的習慣,每天安排固定時間的心靈解放,如:聽音樂、品茗、閉目養神、坐禪、瑜伽、散步與適度休息。糾正不良的習慣,如:使用菸酒與熬夜。學習「放下」與「量力而為」,適時調整生活的目標以減輕工作壓力,方能預防過勞死找上你! 
       
李選(中山醫學大學護理學院院長) 工商時報 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r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