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聯合報╱記者 陳惠惠/報導】

艷陽下工作,有些人怕曬傷,強忍酷熱,把自己裹得密不透風,醫師提醒,這樣反而更容易中暑。此外,有些人以為冰袋可以讓中暑者更快「降溫」,這也是錯誤的觀念。

馬偕新竹分院急診醫學科主任蔡維謀就看過這樣的例子,路邊停車收費員怕太陽曬,不只頭戴帽子,還全身裹得緊緊的,連臉頰都不露出來,因此中暑被送到醫院。蔡維謀說,要防曬,應穿著淺色、寬鬆衣物,包得密不透氣只會適得其反。

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則發現,碰到中暑患者,不少民眾常用冰塊、冰袋快速降溫。他說,這樣反而會因為血管收縮,無法順利散熱。最好的做法應該是脫去衣服、吹電扇,並用攝氏十到廿度的冷水擦拭身體,才能有效降低身體的溫度。

有些人出現頭昏、疲倦等中暑或熱衰竭前兆時,會塗抹萬金油或白花油,以為冰涼的感覺可以緩解症狀,蔡維謀說,油性物質恐怕更不利於散熱。

「避免熱出毛病,最要緊的就是適度補充水分。」何一成提醒,大量灌水只會大量排尿,最好的方式應是每隔一段時間補充一次,並視流汗狀況而定,若發現尿液顏色變深,也要增加水分攝取。

 

中暑、熱衰竭、熱痙孿比較

 
中暑

熱衰竭

熱痙孿
原因 無法散熱 流汗導致大量液體流失 運動、工作時,流汗過多和體液喪失
先兆 頭痛頭暈和疲倦、流汗 頭昏、疲倦、身體軟弱無力、精神不安
表現症狀 皮膚乾熱發紅、少汗、脈搏跳動過快、中心體溫高(超過攝氏四十度) 臉色蒼白、皮膚濕冷、脈搏微弱、血壓低、體溫可能稍高或正常 四肢肌肉劇痛及抽筋,肌肉摸起來會像硬塊般。一旦抽筋發生在腹壁肌肉,疼痛起來就像急性腹痛
注意事項 可能導致橫紋肌溶解症、乳酸中毒、血球凝集、永久性腦傷害,甚至死亡 要觀察變成中暑的可能性 不要硬掰抽筋處
資料來源/簡武雄醫師、衛生署 製表/記者陳惠惠

 

熱衰竭、中暑的高危險群

‧75歲以上老人家。

‧4歲以下兒童。

‧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,以及高血壓等慢性病患。

‧肥胖、脫水或酒癮者。

‧使用抗組織胺、利尿劑、減肥藥,以及部分心血管疾病藥物等的患者。

‧可能增加體內熱能產生的疾病,像巴金森氏症或甲狀腺機能亢進等。

‧運動員。

‧高溫環境下的工作者。

資料來源/衛生署、何一成醫師

【2007/07/15 聯合報】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中署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r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